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地球一小时”活动遇尴尬

2013-04-07 19:05:54阅读:0地区:电脑版

   热点概述
 
  2013年3月23日晚,“地球一小时”全球接力活动来到南京。然而,根据南京电力公司的统计数据,当晚8点30分,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活动开始后的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这也是南京参与这项全球环保行动5年来,第一次出现这样难堪的局面。
 
  “地球1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至21:30期间熄灯1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2013年因西方复活节的缘故,活动时间进行了调整。
 
  以一项活动唤起人们的意识,第一次的新奇感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感,即使对个人生活有所影响。但如果活动一直停留在一种形式或者模式,人们猎奇的心理必然折扣,参与的热情极度消减,仅凭上次唤起的责任感恐怕起不了多少作用。“地球一小时”活动遇尴尬,凸显了人们参与热情的淡薄,对活动的冷漠。但深层次原因是人们对活动的心理倦怠,或者直白的说是对活动的“后天性失望”,活动年年有,甚至天天有,为什么结果依旧,这才是思考的重点。
 
  相关评论
 
  @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着名的钢琴家郎朗: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并会引发想象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表达的是人类对能源消耗的忧虑,是一种姿态。其实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是多元化社会的特点,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不同的意见和态度。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曲栋:“地球一小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参与式的环保公益倡导活动。“很多人知道应该保护环境,但这只是一种意识,当具体到行动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能做什么。但‘地球一小时’从‘熄灯一小时’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入手,逐年加入比如‘不开车’‘不剩饭’等其他更多的行动倡议,让更多的人在建立环保的意识之后进一步了解到了该如何采取行动。因此,如果仅仅从‘关灯一小时到底省不省电’这类角度来讨论‘地球一小时’的意义或许有失狭隘,人们更应该看到它在人们的理念与行动之间架起的桥梁。”
 
  模拟题
 
  “地球一小时”呼吁人们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停止用电一个小时。南京已连续5年参与该的活动。但是,在今年的活动期间,南京的用电量却一度超过活动之前。“地球一小时”活动遭遇尴尬,请问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地球一小时”又称“关灯一小时”,是一个旨在倡导和呼吁人们节约用电,爱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在今天地球人口日趋饱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背景之下,这样的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但是,一直以来,“地球一小时”活动也饱受争议,现在,该活动又遭遇尴尬,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该活动遭遇到这样的尴尬,反映出人们参与活动积极性的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宣传力度不够,活动认可度不高。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活动,需要社会广泛的参与,这就需要再活动之前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参与活动的意义所在。本次活动虽然也邀请李冰冰等一些明星的参与,但是社会认可度不高,民众参与热情不够。第二,就活动本身来讲,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只举行一次,间隔时间过长,难以形成长效影响,更难以使民众形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活动时间又是定在晚上人们用电的高峰时间,人们用电需求较大。所以,关灯一小时将使很多人很不适应,不愿参与。第三,地球一小时的活动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宣传一种保护环境的文化,而不是在于活动本身的节电效果。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活动的初衷,认为每年一次的节电活动并不能真正起到节约效果。甚至有人认为该活动就是一种“形象工程”,从而不愿参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