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时事评点:成品油“价格战”

2012-04-16 11:50:30阅读:0地区:电脑版

   近期,京津地区部分加油站的成品油价格纷纷下调,华东、华南市场也出现较大规模的成品油降价促销现象,部分加油站的汽油价格甚至比调价之前更便宜。据报道,民营加油站是本次“价格战”的主要推手,在其带动下,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部分加油站也加入降价促销行列。(4月15日新华网)

  成品油市场的“价格战”时而爆发,且大多爆发于油价大幅上调之后。2009年6月30日,成品油价格每吨大幅上调600元,仅过了几天,市场上的降价促销战便硝烟弥漫,实际零售价下跌幅度最多达500元/吨,几乎抵消了几天前的油价涨幅。

  今年3月20日,成品油价再次大涨600元/吨,油价正式步入“8元时代”,消费者为此叫苦不迭。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说法,根据成品油定价机制,此次成品油价本应每吨上调700元左右,因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才降低了调价幅度。

  仅仅过了十几天,成品油市场的“价格战”再次狼烟四起,回头看3月20日油价大幅上调,其尴尬和讽刺意味显而易见——近期国际油价并无太大波动,如果国内油价没有上调到位,市场该闹“油荒”才是,为何反而到处都打起了降价促销战?油价是否合理,官方说了不算,市场才是最真实、最客观的验证者,市场的反应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油价不是没有上调到位,而是调过了头。说得严重一点,市场上的“价格战”无异于给了成品油定价机制一记耳光。

  包括官方在内,很多人都认为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有问题,比如22个工作日太长以及所参考的国际油价不合理。实际上,现行定价机制的最大问题在于所依据的基准油价虚高。众所周知,现行定价机制确立于2008年底,当时国际油价很低,国内油价虚高,换言之,当初定价机制建立在国内虚高油价的基础上。既然初始的基准油价虚高,那么后来无论定价机制如何运转,油价或涨或跌,国内成品油政府定价都难免虚高。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按照定价机制成品油价尚未上调到位,而市场上却会出现降价促销的“价格战”。可以说,每一次成品油“价格战”都将定价机制推向尴尬境地,让其不合理性暴露无遗。

  成品油“价格战”对于消费者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要看到,在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之下,这种“价格战”掀不起多大浪潮,也难以持续。更让人担忧的是,据报道,为了更多地赚取成品油零售利润,中石油、中石化去年减少了成品油对外批发量,同时大量扩张自营加油站数量,将更多成品油直接供给旗下的加油站。而且,两大巨头的年报都显示,今年将进一步减少成品油批发,增加自身零售的比重。(4月11日《京华时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