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招聘启事

2013-12-17 13:28:03阅读:0地区:河北电脑版

一、学院简介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闻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期间几经易名,1915年改办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通州师专迁到承德与师专合并,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院占地976.5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各类实验、实训室155个,多媒体教室60个。图书馆纸质藏书近90万册,中外期刊1200多种,有先进的图书网络自动检索、借阅系统,开通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等网络资源。
学校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目前设有14个教学系部、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53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建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招生,至2013年底,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近11000人,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学校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07人,其中专任教师573人,教授60人,副教授198人;博士、硕士308人。教师队伍中河北省优秀教师8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1人、河北省高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
近年来,学校加快转型发展,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保持和弘扬传统的师范教育特色的同时,注重彰显学院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研究四大科研特色,在保护与开发民族特色项目,创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上贡献突出,以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为重点,组建“避暑山庄、纳兰性德”等专门研究机构,经过多年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成为“全国纳兰性德研究”和“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民族教育基地、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组建“少数民族体育和满族音乐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室,挖掘、收集、整理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近80项,学院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二贵摔跤》连续两届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和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由学院音乐系师生和离退休老教师成立的“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升本以来,教师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21项,市厅级项目163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9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28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29项。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民族政策,坚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民族音乐舞蹈、民族体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满语专业和满语、清史、民族学、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绘画及民族工艺制作等课程22门。编写出版《民族概论》、《简明满语教程》等民族教材8部,300多万字。
学院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波兰、瑞典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常年聘用外籍教师任教,相继派出100多名教师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多所名牌高校进修访学,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
分享到 :